今年兩會,裝備制造、新材料、節能環保、食品醫藥等新興產業為推動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“七大產業”,實踐證明,這些新興產業對我省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容小覷。以裝備制造為例,2014年我省裝備制造實現銷售收入1583億元,已超過電力行業成為繼煤炭、冶金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。
6月30日,省政府破題新興制造業,同時公布《山西省新興制造業三年推進計劃(2015年—2017年)》和《山西省新興制造業2015年行動計劃》,重點扶持八大新興制造業。這八大產業分別為裝備制造產業、新材料產業、節能環保產業、信息技術產業、食品產業、醫藥工業、輕工業、紡織產業。
培育新業態,扶持新產業,這些“分量”小、“能量”大的新興制造產業如新星冉冉升起,撐起“山西制造”的脊梁。
優勢多種新材料獨領風騷
說起新材料,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不銹鋼,在生活中,它是一個水杯、一口蒸鍋,但在市場上,不銹鋼意味著更高的價格和更廣闊的商機。在鋼材市場上,每噸螺紋鋼只有2000元-3000元,和螺紋鋼相比,不銹鋼的價格就高得多,1毫米的不銹鋼卷板每噸報價就1.7萬元,是普通鋼材價格的好幾倍。而且與普通鋼材產能過剩不同的是,不銹鋼產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,比如造船要用到不銹鋼,不銹鋼產業附加值可增加5-10倍,這就是新材料的威力。
100年前,太原、臨汾等地即有鋼鐵材料投產。目前,太原鋼鐵集團已是全世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基地,同時我省在磁性材料、碳纖維、光電材料、鎂合金等新材料產業方面,也正在形成經濟亮點。
比如太鋼不銹鋼生產規模全球最大,高性能特殊鋼在高鐵、核電等多個領域占有重要地位。金屬鎂及鎂合金材料發展基礎良好,產能產量全國領先;欽鐵硼永磁材料產量占全國1/3,產業發展居全國先進水平;煤系高嶺土成為全球主要產地,生產技術和加工規模國內領先;鋁質、硅質新型耐火材料國內外知名,聚丙烯腈碳纖維、連續玄武巖纖維等新型纖維產品初步產業化。
近年來,在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視下,我省新材料產業取得了較大發展,較好地發揮了資源、區位、技術經濟環境、產業基礎、市場空間等優勢,新型材料產業中的一些獨特產品和技術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,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。據測算,2014年,全省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305億元。
劣勢與發達省份存在較大差距
雖然,我省新材料產業在近幾年取得一定的發展,但總體上仍處于培育階段,與發達省份相比存在較大差距。
從整體來看,我省新材料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參差不齊,相當部分企業沿襲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排放和低技術、低成本、低價格的粗放型的增長方式,產品技術含量低,缺乏產品的核心技術,資源和環境負擔重,并且加工技術不完整,難以滿足新材料的應用需要。同時,主要產品集中在各種初級礦產和低檔加工產品方面,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材料產品品種少,深加工產品發展不足。此外,企業的技術水平相近,同質化嚴重,存在一定的自我競爭且無序發展,導致山西省新材料產業總體競爭力比較弱。
另外,我省新材料產業民營企業居多,絕大多數企業缺少自主創新條件,如資金短缺、技術人才匱乏、發展規模有限等,即使有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,但仍以內部研發和工藝創新改進為主,技術創新能力不強,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太少。
方向重點突破四大領域
我省制定的《三年推進計劃》和《2015行動計劃》目標明確、重點突出、措施具體,為我省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。
三年內,我省新材料產業將發揮比較優勢,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,整體推進與突出優勢相結合,以新型金屬材料、新型化工材料、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四大領域為重點,通過“企業、基地、產品、技術、項目”五位一體推進,加快我省新材料產業向高端化、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。力爭2015-2017年我省新材料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億元,年均增長12%;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500億元,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億元,年均銷售收入增長15%。
在基地建設方面,我省將推進新材料產業基地向專業化、特色化方向發展。重點支持太原特殊鋼產業基地、太原和運城兩大鎂合金材料產業基地、運城鋁合金材料產業基地、晉南銅合金材料產業基地,晉北、晉東、晉中三大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,陽泉和呂梁兩大新型耐火材料產業基地、忻州煤系高嶺土材料產業基地、晉城納米材料產業基地等17個新材料基地建設,促進新材料產業有序、集聚發展。
在企業培育方面,培育壯大龍頭企業,支持新材料中小企業向“專、精、特、新”方向發展,加快培育一批生產專業化、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新材料產業中小企業群體。2015年,力爭使太鋼集團成為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超800億元的企業,培育中條山有色集團、山西三維、山西合成橡膠、蘭花科創、中磁科技、太原雙塔剛玉等20戶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超20億元的企業。